本堂簡介


我們的信仰

本會奉新舊約聖經正典為上帝默示成書之道,並為信仰與實踐之惟一規範與標準。

本會接受三大公信經(使徒信經、尼西亞信經、亞他那修信經)及十六世紀之信義宗信條(馬丁路德大小問答、奧斯堡信條、奧斯堡信條辯護論、施馬加登信條、協同式)為對聖經和基督教教義真實、普遍而有效之闡釋。

11111

救恩堂史略


1953年,一群路德會的宣教士選擇在當時香港最貧困的地點-竹園區(今稱黃大仙區),設立教堂,展開傳福音的工作,繼而開辦教育,亦提供老年人中心等社會服務。
這群美籍宣教士包括西門英才教士、辛熹白牧師、杜愛萊牧師、尹嘉華牧師和謝有進牧師等。他們對聖經真理的堅持,對耶穌基督的宣教使命的執著,奠定了路德會救恩堂的基礎。
其後,由華籍傳道人,如李光堯牧師、丘應傑牧師、張約珥牧師、張勝球牧師及多位傳道人等繼住開來;又得陳煜新牧師、李永禎牧師、李泮松牧師等襄助;各位弟兄姊妹衷誠合作,出錢出力,將堂務擴展,將福音廣傳,令多人歸主。

在未來的歲月裏,我們必定堅持信仰,與主同行;救恩堂的弟兄姊妹和創辦本堂的先賢一樣,繼續堅持信仰和使命,為主發光發熱。 願榮耀頌讚歸給創始成終的天父上帝,阿門。

路德會歷史


美國路德會(LutheranChurch-MissouriSynod)於1915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宣教,在湖北、四川沿長江一帶的口岸進行福音工作,並組成「中華福音道路德會」。1949年,美國宣教士陸續返國;就在他們途經香港,等候乘船及飛機回程期間,上帝讓他們看見難民處處,生活貧困,靈魂失喪。於是,他們回應上帝的呼召,毅然留在香港開展了福音和救濟的工作,組成了日後的「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」(LutheranChurch-MissouriSynodHongKongMission)。
起初,宣教士在調景嶺蓋搭臨時葵棚,舉行聚會,服事附近的難民;繼而開辦聖經學院,培訓聖工人員。翌年,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,創辦第一所堂會,舉行國粵語聚會。其後,本會藉著街頭佈道、醫院探訪、開辦主日學等活動傳揚福音,信徒日增,在各區建立堂會及佈道所。
1953年,本會開辦了第一所中學。自六十年代起,本會陸續開辦多間中、小學及幼稚園,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。另方面,學校亦成了福音的基地,堂會及佈道所以校舍為堂址,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。
由五十年代協助難民開始,本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。至1977年,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。同年,本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,並註冊為「香港路德會」(LutheranChurch-HongKongSynod),與美國路德會建立伙伴教會關係。自此之後,本會繼續發展佈道、教育及社會服務工作,建立堂會及佈道所,開辦新校及社會服務單位。至今,本會會友逾八千人,有堂會34間,佈道所八間;中小學及幼稚園40餘間,教職員千餘人,學生二萬多人;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;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。
願在上帝的恩祐下,香港路德會能繼續發展,廣傳福音,培育信徒,服務社會。

大事回顧


1953年: 福音道路德會設於調景嶺營的協同聖經學院,院長西門英才來到黃大仙地區,作街頭佈道、派發單張,引領人歸信救主。 聽道的人日漸增多,於是購買了黃大仙正街六十九號舖位,用來專賣聖經聖詩及宗教報刊等,定名為協同書室。 最初負責協同書室者為畢清泉同學,同時西門英才院長又派朱文生同學來協助何傳捷牧師傅道工作,救恩堂由此而生。
1954年 : 本年夏天,何牧師因救主堂事務繁忙,又因辛熹白牧師回美度假,救恩堂改由杜愛萊牧師來主理。 朱文生遷居台灣,杜牧師調派李光堯同學來接替其工作。
閱讀更多
1955年 救恩堂人數日有增加,協同書室不敷應用,於是租用黃大仙東二段三十九A號一間大形石屋為禮拜堂。 十二月十一日舉行奉獻禮。